
權威 鮮活
文化 創新
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(簡稱“柳鋼”),一艘緊跟鋼鐵工業發展潮流,向海行進的鋼鐵巨輪。經過60多年的積淀,柳鋼已發展成為我國華南、西南地區乃至泛北部灣經濟圈特大型的鋼鐵聯合企業
鳥瞰鳳凰巷。 顏 篁 攝
每個人的記憶深處,都有一個魂牽夢縈的“味道”,它或許是一頓家常菜的香味,抑或是老建筑別有的韻味。6月12日,筆者走進鳳凰巷,探尋彌漫“柳鋼老味道”的舊宅群。
5月12日,柳州市政府公布第三批包括鳳凰巷在內的13處歷史建筑名單,柳鋼鳳凰巷老宿舍區又勾起不少鋼城職工的記憶。
鳳凰巷老宿舍區建設于1958年,作為柳鋼的第一批職工住宅,這片宿舍區見證了一代又一代柳鋼人的成長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鳳凰巷四周眾多樓盤拔地而起。在水泥叢林的包圍下,依山而建的鳳凰巷仍保持著自己的恬靜,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。小路兩邊,皆為紅磚砌成的房屋,紅色排樓,鱗次櫛比;道路兩旁開著雜貨店、理發店,充滿了生活氣息。
沿著一米多寬的小路向鳳凰嶺山頂爬去,紅墻紅瓦或紅墻黛瓦,依舊是幾十年前的樣子,守著一份寧靜。生活在這里的孩子們并不怕陌生人,手里緊緊拽著用毛線綁著掛在脖子上的鑰匙,好奇地盯著來訪者脖子上掛著的相機。從毛線上發黑的油漬看得出,鑰匙已有些年頭了。“這里的孩子脖子上幾乎都掛著一把鑰匙。”70歲的覃老漢說,這里鄰里關系和睦,哪家大人上班不在家,在家的鄰居都會幫忙照應孩子。
70多歲的鄭老伯在鳳凰巷住了幾十年。“老鄭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,孩子早就在外面買了房子,要接他過去一起生活,他舍不得這里,不愿意搬走。”覃老漢說,商品房已建到山腳下,他們老哥幾個一直擔心這里會被拆,被列入歷史建筑名單后,就放心了。
繼續往山上走,寬寬窄窄的路向前曲折延伸。一些開裂的石縫間摻雜些許青色的苔痕和不知名的小草小花。小路邊的門面多為活動木板,白天拆下來用于擺攤設點,夜晚裝上門框就成了防盜門,似乎是老巷子人的一大發明。路邊上也有幾棟磚木混合結構的樓房,最高的也不過三樓,在眾多矮木房的映襯下顯得鶴立雞群。
從山頂上向下望去,大部分房子是瓦房頂。傍晚時分,炊煙裊裊,房頂上像是漂浮著一層薄薄的青霧,折射出歷史的厚重與滄桑,演繹著老巷子生生不息的傳奇。